
任务一 细读史论,关注论证过程梳理《过秦论》和《五代史伶官传序》的论证过程,完成以下表格。教师可适当引入名家评价,并总结中国传统史论典型的论证手法和方式。《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作者观点秦亡于“仁义不施”后唐亡于“人事”史实依据秦国崛起:地利、志高、人和、政通 六国联纵:人才云集、十倍之地、百万之师 秦的做法:焚百家、隳名城、杀豪杰、销锋镝、 弱人民、守要害 陈涉:出身瓮牖绳枢,才能不及中人,率疲弊之卒,斩木为兵得天下:晋王三遗恨失天下:众叛亲离论证手法对比、铺排对比论证方式归纳归纳论证语言风格华丽平实、恳切任务二 质疑有道,紧贴文本章法有价值的质疑不应仅仅是对文章观点的直接判断,而是应立足文本,思考文章的史实依据是否充足有效,论证是否合 理。请完成以下任务,思考文章的论证过程有哪些值得商榷之处,并用文字阐述自己的看法。1. 论从史出,凭史论证,说的是史论的得出要依于客观的史实,可靠的论据是论证的基石。细读文章,结合以下材料,寻找材料中的史实描述与课文的相异之处,阐述你的发现和看法。材料一:孝公欣然派商鞅为伐魏主将进军河西……两军相迁,商鞅心生妙计,致书公子卬(áng),表示愿化干戈为玉帛,希望罢兵议和并邀朋友叙旧畅饮。公子卬不知是计欣然赴会, 欢饮间被秦兵扣押。秦军随之出击,魏军群龙无首溃败而去,损伤残重……这样秦就占有了黄河以西韩城以北的今陕西延安榆林两地区的部分地方。历时数百年的河西争夺战终以秦的全面胜利画上圆满句号。——王关成《秦晋(魏)河西争战述论》材料二:公元前318年,楚、魏、韩、赵、燕联军合攻函谷关。五国联军之中,魏军攻秦最拼命,因为魏惠王和公孙衍极痛恨秦国;楚国当时正在与越国激战,能用在五国攻秦上的兵力和 精力有限;其他三国也各怀心思,这支松散的联军“不能伤秦,兵罢而留于成皋”。兵法云:兴师十万,日费千金。巨大的人力、物力消耗让魏国支撑不住,魏国派惠施到楚国商议对秦和谈之事。楚国眼见取胜无望,便准备直接派惠施到秦国议和。——王政冬《统战视角下战国时期诸侯合纵攻秦研究》材料三:武皇临薨,以三矢付后唐庄宗曰:“一矢讨刘仁恭,汝不先下幽州,河南未可图也;一矢击契丹,且曰阿保机 与吾把臂而盟,结为兄弟,誓复唐家社稷,今背约附贼,汝必 伐之。一矢灭朱温,汝能成我志,死无憾矣!”——笔记小说《五代史阙文》示例:语段阐述张冠李戴《过秦论》中贾谊写道:“当是(秦孝公)时也,商君佐之,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实际上张仪献连横之策时,是秦惠文王在位之时,属于史实的张冠李戴。渲染夸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表达的是秦人毫不费 力地取得河西之外的土地。但查阅资料,我们可知秦 与魏国五次河西之战,经历十余年时间,其中有外交 上的艰难交涉,也有血腥的战争,后才有渡河攻魏河东, 魏求和,将上郡 15 县全部献秦,黄河以西全为秦有的 结果,全不是“拱手而取”,属于夸张。杂糅概括文章写到秦国“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 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写到六国“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 申,魏有信陵……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 众,叩关而攻秦”,有时是突出一人,详加叙述,有时 是群像描绘,一笔带过,写六国不惜财力,招募人才, 以合众之策攻伐秦国,更像是史实的概括叙事。如果 依据相对客观的材料,就可以发现六国其实从未真正 形成合众之势,反而各怀心思,这也是秦能各个击破 继而统一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作者概而叙之的文字之 中,其实是将不同时代、不同人物、不同事件相融汇, 在史实描述层面是不严谨的。我们阅读的时候,很容 易在这铺排陈述之中感到六国联众的恢宏之势,也会 产生疑问:如此形势,何以在秦国“开关延敌”时,“逡 巡而不敢进”,以致“已困”“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这不合情理。出处之考在寻找晋王三遗恨,或者“三矢之说”的出处时,并未在正史中找到,正如材料一样,它出自笔记小说,这其实不符合欧阳修史论追求“义理之真”又求“史实之 真”的精神。这更像是一个传奇的人物故事,以此作为李存勖前期得天下“意气之盛”的原因,有些主观。在对比之中寻找疑点,提出有根据的质疑,“再论兴亡” 就有了理据。教师可适当点拨:在史实论据方面,不同于史学 研究要求的“论从史出,凭史论证”,《过秦论》和《五代史伶 官传序》更倾向于以论择史,即从自己的论点出发,选择、剪裁事例。基于此的史实论据,可靠性有待商榷,论证存在不严谨之处。2. 两篇史论皆是采用分析事例,继而得出结论的归纳法。思考:归纳推理的方法在论证中会形成哪些逻辑漏洞?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示例:语段阐述归因的 不严谨性《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的论述方式都属于归纳论证。从推论的方式看,是用特殊事实来说明普 遍命题的合理性,属于自圆其说。这种方式在古代史论中是比较常见的,比如《阿房宫赋》《六国论》也属于此种论证。但是,归纳法往往只能归纳观点的一面,比如《五代史伶官传序》也可以在得天下和失去天下的对比中得出“不辨忠奸失天下”的结论,可以归纳出多角度的结论,因此是不够严密的。《过秦论》的归纳过程之思单从归纳法本身来看,我对《过秦论》的推论过程也 有些不赞同。作者通过秦国崛起时秦国与六国的对 比,讲述的是秦国用“连横”和“尚武”的策略,得 以一统天下的壮举,此时秦的崛起之道恰恰与中心 观点“仁义不施”背道而驰;而后又将秦崛起时和溃 败时作对比,能够说明的结论应为当“攻守之势异也”时,所采取的治国策略也应改变,而并非“仁义 不施”。论据和中心观点缺乏逻辑链接。3. 结合具体语句概括两篇文章的语言特点,并探究这样的语言特点对于论证力度的影响。先让学生结合文本进行分析。如《过秦论》采用了大量的 排比、铺陈、渲染之法,行文气势磅礴,极富艺术感染力,句式灵动,读来抑扬顿挫;《五代史伶官传序》加入大量语气词, 读来言辞恳切,情感充沛。这些语言特点使文章的论述有一气呵成之感。在学生分析基础上,教师适当引导,启发思考:一来这样的语言运用使论点的阐发更有顺理成章之感,更具斩钉截铁之势;二来是否也正因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从而遮 蔽了论述过程理性不足的缺点?此探究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重点在于体会语言特点和论证力度的关系。任务三 探求思辨本质,深化史论思维经过以上探究,我们发现了文章论证中的许多瑕疵之处,钱钟书评价《过秦论》“贾生此文,犯了'词肥意瘠’之病”, 说明前人也早已注意到文章的不足。那么,何以如此多的漏 洞,文章却成史论名篇?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当下阅读史论文章,又该如何看待这些值得商榷之处?小组合作讨论,观点示例:1. 阅读史论,回到历史现场。“饰史事以立论,展文采以进讽”,史论的重要目的是借古讽今,如《过秦论》的写作目的是基于西汉初年民生凋敝的社会实际,劝诫汉朝统治者应该 吸取前朝教训,安民养民。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也是告诫北宋统治者吸取前朝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史论,简而言之,在于诠释历史,为现实所用,正如其中对雄心壮志的渲染,对“杀豪杰”的贬义之辞,都是作者为表达自己的政 治意图有意为之。评价史论文章,需要回到历史现场理解,不能作割裂式的解读。2. 理解史论,回到人物立场。《过秦论》“真正的精神核心 应该是儒家思想的文学宣誓,全文充斥着反对暴政主张仁政的 治国理念”。(肖勇《独尊儒术的文学先声——从儒家思想的角 度解读〈过秦论〉》)在秦之后,贾谊也负担起了儒家振兴之责, 这是一个儒生的肺腑之言,自然要劝诫君主广施仁义。3. 细读史论,回到文本逻辑。贾谊认为秦快速灭亡的原 因在于“仁义不施”,这是有条件的,而这个条件正是“攻守 之势异也”。作者赞美秦崛起时大兴改革,以武力一统天下, 自然是知道此时可以“仁义不施”。全文前后强调的就是当形 势发生变化时,不应固守成规,结合《过秦论》中的“秦离战 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也”来看, 贾谊的论述符合自身的逻辑。“攻守之势异也”是“仁义不施”的条件,只是上篇不能一一道之。而欧阳修在写三遗恨之时,加上“世言”二字,也可见其严谨。任务四 博览各家观点,尝试再论兴亡1. 搜集:以小组为单位,汇总预习作业 2,思考秦和后唐灭亡还有哪些原因。示例:秦灭亡的原因:(1)秦朝的法制体系僵化。(2)秦朝的暴政使得人民无法忍受。(3)秦朝内部军力空虚,兵力分散。(4)秦始皇的突然死亡,秦二世矫诏即位。(5)“大楚兴”的宣传恰合民众心理等。2. 陈兴才老师认为思辨性阅读需要包含“理解、判断、搜集、辨析、评估、质疑、反省、包容”等几个重要的步骤,我们已经尝试完成了其中几项,请你根据以上课堂探究,整合观点,写作《再论兴亡——读〈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短文,体现你的思考。行文结构参考:原文的观点和论证过程值得商榷之处史实依据论证方式语言使用论述立场如何看待史论的论证漏洞多维度再论灭亡之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名鼎配资,免费配资,配资658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