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亲眼看到照片、查过资料,很多人可能都很难想象,河内军队几十年来坦克装备升级这事,竟然一直是“东拼西凑”模式。
战争结束后,河内手里的主力坦克不是啥新型号,而是苏联当年援助的T-54、T-55一类,说白了,这些坦克在七十年代就已经算是老古董了。
后来虽然在七八十年代末又搞了批T-62,但跟国际主流水平比,还是落后得很。
其实军队里谁都知道,坦克这种玩意儿得跟着时代走,武器落后那是要命的事。河内的军事工业本身起步晚,造不出新坦克来,只能指望外面进口。
但那时候苏联已经解体了,欧洲那边的坦克虽然价格降到白菜价,可河内的经济也不宽裕,买不起太多新货。
T-72一辆才五十万美元,听着不贵,但河内手里上千辆老坦克要换代,这么算下来,哪里负担得起?
后来,河内折腾来折腾去,还真有点收获。2017年他们跟俄罗斯签了合同,买了64辆T-90,2019年到货。
64辆听起来不少,能凑俩坦克营,但对比河内军队那几百上千辆老式T-54、T-55和T-62,说实话,根本不够用。
打算靠这点T-90实现坦克现代化,想法挺好,但现实很骨感。
正因为钱不够、技术也跟不上,河内不得不琢磨其他路子。其实,这种老坦克改造法,在国际上早就流行过。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国家都在琢磨怎么用最省钱的办法,把老坦克改得能再服役几年。特拉维夫的“帝朗”系列和M-55S1就是代表作。
这两款都是在苏式底盘基础上加西方炮管、装甲啥的,搞成“混血”坦克。
河内一看,这路子靠谱,就找上了特拉维夫。
刚开始特拉维夫还想直接卖自家库存的“帝朗”坦克,但河内手头紧,最后商量下来,决定让特拉维夫帮忙改造河内自己手里的上千辆苏联老坦克。
这样成本低点,河内自己工厂也能参与生产,还能省点钱。
2010年前后,特拉维夫就给河内交了货。T-54M3和T-55M3这两款,就是在原来的T-54、T-55基础上大改特改。
炮管换成了西方常见的105毫米带热护套的炮,装甲也加厚了,还装了防弹链条,能扛反坦克火箭筒。
车上还多了激光报警装置,有人用光电瞄准就能预警,虽然比不上T-90那种能自动反击的高科技,但聊胜于无。烟雾弹发射器也多了,防护能力确实提升不少。
不过,河内拿到的改装坦克不止这两款。差不多同一时期,他们还试着搞了台装125毫米炮的坦克,外形看着和T-54M3差不多,但炮管明显更粗。
按理说,这种大口径炮一般是俄罗斯那边才有,可历史记录里又查不到莫斯科直接给河内供应125毫米炮。
更有意思的是,这炮管的热护套和抽烟装置都带有特拉维夫的设计风格,怎么看都像是“混血”产品。到底是怎么弄到手的,至今还是谜。
河内这一路升级坦克的路子,说白了就是没钱没技术就靠“东拼西凑”、能改则改。买新货太贵只好改老货,国际上有经验就借鉴国外做法。
虽然这么搞出来的T-54M3和T-55M3比原来强不少,但想和主流现代坦克掰手腕,还是有点难。
要真想实现军队坦克全面现代化,河内还得另想办法,钱、技术、合作,一个都不能少。
这事其实也挺能代表不少发展中国家军队装备升级的现实困境。进口新装备,资金跟不上;自主研发,技术差距太大;改装老装备,能管几年,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河内这几十年坦克升级路,既是现实无奈,也是全球军火市场里小国的生存法则。谁都想有主流装备,能不能实现,最后还是得看钱袋子和技术底子。
名鼎配资,免费配资,配资658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