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联合国大会的聚光灯下,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一段发言,瞬间引爆了国际舆论。在近日的讲话中,他当着全世界观众的面说出这样一番话:“俄罗斯完全依赖中国,中国必须迫使俄罗斯停止侵略。”他甚至进一步强调:“没有中国,普京的俄罗斯什么都不是。”
这些言论,显然已经超出一般的外交表态。很多人甚至认为,这是一种赤裸裸的舆论绑架。泽连斯基表面上把中国捧得很高,实际上是想制造一种“中俄不平等”的假象,然后把劝和促谈的责任,全部推给中国。这种说法背后,还隐藏着某种挑拨的意图。在国际关系中,把一个主权大国当作博弈的筹码,这无疑是一个外交大忌。
面对这种无端的指责,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的回应十分解气。他说:“中方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一向光明磊落。”这句话虽然不长,但每一个字都很有分量。这“光明磊落”四个字,其实背后是中国在过去三年中,一贯坚持的和平立场和实际行动,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中国的努力。
第一,方案先行,锚定和平方向。危机爆发之后,中国很快就提出了“四个应该”的基本原则。之后,中国又发布了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12条立场文件。这些文件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和平框架,内容从停火止战,一直到战后重建,为危机解决提供了清晰路径。
第二,斡旋不停,搭建对话桥梁。中国政府的欧亚事务特别代表李辉,已经开展了四轮外交穿梭,足迹遍布相关国家协调诉求。到了2024年,中国还和巴西一起,牵头成立了“和平之友”小组。这些努力都是为了凝聚更多国际共识,推动各方回到谈判桌前。
第三,行动务实,践行中立承诺。中国没有向冲突任何一方提供武器,但向乌克兰人民送去了多批人道主义援助,涵盖食品、药品等关键物资。中国反对冲突继续升级,也抵制没有国际法依据的单边制裁。这些做法,都是为了控制危机的蔓延,防止更多平民受苦。
所以,泽连斯基所说的中国“沉默”,其实是中国保持不偏不倚的克制;他所说的“不作为”,恰恰是中国拒绝拱火浇油的表现。正如中国常驻联合国耿爽大使此前指出的,中国自始至终都是推动危机政治解决的建设性力量。
如果我们深入分析,泽连斯基的发言其实暴露了三个明显的战略误判:
第一个误判,误解中国外交逻辑。中国一贯主张,对话和谈判是解决冲突的唯一可行路径。俄罗斯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其决策不可能由外部力量操控。所谓“中国能迫使俄罗斯停火”的说法,不仅不符合事实,也反映出对国际政治基本规则的不了解。
第二个误判,低估中俄关系韧性。中俄之间的合作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是互补的。俄罗斯在能源、粮食等领域有资源优势,中国则在制造业、市场规模等方面具有优势。两国合作是双向的,不是谁依赖谁的关系。郭嘉昆在回应中巧妙避开“依赖论”这个陷阱,正体现了中国外交的智慧。
第三个误判,错把中国当“筹码”。从2023年起,泽连斯基就多次暗示“俄罗斯靠中国支撑”,到2024年更是直接污蔑中国“帮助俄罗斯延续战争”。这些言论背后,是想把中国拖入局中。但中国已经用行动证明,我们不会成为别人博弈的工具,中国的劝和促谈立场,不会因为外部压力而改变。
联合国的喧嚣总有一天会散去,但一个国家的行动是不会说谎的。当泽连斯基在联合国用言论吸引关注的时候,中国在实实在在地推动“战场不外溢、战事不升级、各方不拱火”这三项原则。当某些国家不断输送武器的时候,中国已经在联合“全球南方”国家,为未来的重建与和平铺路。
郭嘉昆所说的“光明磊落”,既是对不实指责的直接回应,也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最佳注脚。中国从来不是别人可以随意摆布的筹码,而是国际社会中最坚定守护和平的力量之一。那些试图用舆论绑架中国的做法,最终只会被现实证明是徒劳的,甚至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个教训。
名鼎配资,免费配资,配资658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