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来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原意,同时增加一些细节和描写,字数变化不大。
---
不久前流传着一个著名的问题:“孔子姓什么?”答案其实是“子”。孔子,姓子,氏孔。
那么,孔子为什么姓“子”呢?这要追溯到他的祖先——孔父嘉的故事。而讲到孔父嘉,又不得不从春秋时期的宋国说起。
在春秋诸侯国中,宋国显得有些特别。为什么这么说呢?看看邻近的晋国、齐国、郑国、卫国、鲁国和燕国,这些国家不是周天子的亲戚,就是曾为周王朝立下赫赫战功。而宋国,却是由前朝的遗民建立的一个国家。周朝对宋国的态度,也颇为特殊,把它当作“客人”一般看待,只封了个公爵的爵位,这在周朝爵位体系中是最高一级的。
---
商汤之后,殷商遗民的传承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灭掉了商朝,正式建立了周朝。周人夺取政权后,按照当时“灭国不绝祀”的传统,保留了对殷商先祖的祭祀。为了安抚商朝遗民,周武王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封在殷地,借此控制商民。而殷商王族的姓氏,就是“子姓”。
展开剩余87%与此同时,周武王还派遣了自己的三个兄弟,在殷都附近分别建立了邶、鄘、卫三个小国,史称“三监”,以监视武庚。
这“三监”分别是谁呢?周文王的第三子管叔姬鲜被封为卫国君主;第五子蔡叔姬度被封为鄘国君;第八子霍叔姬处被封为邶国君。
公元前1043年,周武王去世,成王即位,由于年幼,周公代行王政。这引起了管叔等三监兄弟的不满,加上周公推行严苛的礼制,限制诸侯权力,导致三监与中央权力逐渐疏远。
武庚本就怀有复国野心,便联合三监,联合东夷徐、奄等部族发动叛乱,这场叛乱史称“三监之乱”或“武庚之乱”。
成王年幼,初期的天下局势尚未稳定,周公为防诸侯背叛,亲自掌握政权。管叔、蔡叔与武庚勾结叛乱,周公历时三年方才平定,武庚被诛,管叔被杀,蔡叔被赦免,霍叔降为庶民。
周朝继续奉行“兴灭继绝”的传统,将商纣王的兄长微子启封于商丘旧都,建立了宋国,以继续奉祀商朝宗庙,这便是宋国的起源。
---
兄终弟及,商朝遗风的延续
商朝的两大传统,一是“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二是重视商业经济(这也是“商人”、“商业”一词的起源)。作为商朝遗民建立的宋国,继承了这两大特点。
首任国君微子启去世后,其弟微仲继位。第五任国君宋湣公死后,其弟宋炀公继承王位,这激起了宋湣公儿子的强烈不满,他杀死了叔叔,夺取君位,称宋厉公。为避免继承纷争,宋国此后实行父死子继制度。宋厉公的弟弟,正是孔父嘉的祖先。
公元前728年,宋国第十三任君主宋宣公犯了“违背常理”的举动。他仰慕先贤的遗风,没有将王位传给太子与夷,而是传给弟弟公子和。他说:“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天下皆是常理,我要传位给弟弟。”经过公子和多次推让后,才接受了继位,成为宋穆公。
宣公有太子与夷。十九年时,宣公病重,将王位托付给弟弟和,言明:“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天下通理。我愿立和。”公子和三让才受位。宣公去世,穆公继位。
八年后,公元前720年,宋穆公病重,为了报答兄长的恩情,决定不让自己的儿子公子冯继位,而想把君位传回给哥哥的儿子与夷。此时,孔父嘉作为宋国司马,即最高军事长官,受命将与夷拥立为君。孔父嘉提醒穆公,群臣多愿立公子冯,但穆公坚决反对:“不能立冯,我不能辜负兄长。”
穆公病重时,召见大司马孔父嘉,言道:“先君宣公舍弃太子与夷立我,我不敢忘记。他死后,我必立与夷为君。”孔父嘉答:“群臣皆愿立公子冯。”穆公坚决道:“勿立冯,吾不能负宣公。”于是孔父嘉拥立与夷继位,是为宋殇公。
穆公临终将两个儿子公子冯与左师勃送至郑国,嘱咐他们“生时勿相见,死后勿相哭”,以避免内乱。
宋宣公与宋穆公兄弟俩的仁义之举,一度成为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难得的温情故事,然而,这份兄弟情谊最终未能阻止权力斗争的残酷,反倒为宋国后来的混乱埋下伏笔。
---
为夺权,屡次出兵郑国
公元前720年,宋殇公继位,公子冯逃往郑国。宋郑两国之间拉开了长达十年的战争序幕,挑起战争的幕后推手却是邻国卫国。
公元前719年,卫国国君卫桓公被弟弟州吁谋杀,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被弑的君主。州吁为转移国内矛盾,计划联兵攻郑,并说服宋国参与,理由是“公子冯在郑必然作乱”。宋殇公应允,成为反郑同盟盟主。卫、陈、蔡、宋四国联军攻郑,围困郑都东门五日后撤退。
次年,郑国借邾国求援之机,联合周朝军队与邾军反击宋国,攻至宋国外城。宋国向鲁国求援未果,鲁国转而支持郑国。同年,宋国报复郑国,攻打郑国长葛,虽最终攻下但公子冯逃脱。
公元前714年,宋殇公未朝见周桓王,郑庄公以周天子名义讨伐宋国。
次年,郑国联合鲁、齐攻宋,快速攻占两城。此时,孔父嘉提出春秋版“围魏救赵”计策,认为郑军主力出征都城空虚,率军与卫、蔡联军偷袭新郑。结果围攻无效,郑军迅速回援。
孔父嘉惧怕正面交锋,带军回国,途中遭戴国拒绝通行,愤而攻打,却因宋军战力薄弱未能攻克。郑军随后攻入戴国都城,轻易吞并,并大败宋卫蔡联军,孔父嘉狼狈逃回。
前712年,郑庄公联合虢国再攻宋国,宋军再遭惨败。
若将宋郑战争比作足球赛,宋国除了长葛一役勉强扳回一城,其他多以惨败告终,郑国则屡次上演梅开二度,甚至帽子戏法般的胜利。十年战争过后,宋国士气低落,民不聊生,堪称“恐郑症”。
---
因妻而亡,因战被弑
公元前711年春,柳絮飞舞,花团锦簇,正是踏青好时节。宋国太宰华督在郊外游玩,邂逅了一位绝世美人,当即心神荡漾。有人告诉他,此女乃孔父嘉新娶的妻子。
华督暗自嫉妒:“我身为太宰,却比不上孔父嘉,不仅权势至高,还有这般美艳妻子,实在不公。”
他密谋夺取孔父嘉的权力和妻子,借助民怨,将百姓对战争的怨气引向孔父嘉,宣称:“国君在位十年,打了十场败仗,全是孔父嘉挑起的私人恩怨,何苦让百姓受苦?”
公元前710年,在华督的煽动下,士兵愤怒爆发,蜂拥至孔父嘉家,屠杀其全家,仅留一子木金父逃往鲁国。华督更霸占了孔父嘉的美妻。
木金父的后人世代居鲁,至第五代,诞生了伟大的孔子。因此,孔子之姓“子”,由此而来。
宋殇公闻讯怒不可遏,率兵镇压暴乱。华督见势不妙,索性煽动士兵反叛君主,高呼:“昏君害我辈妻离子散,奸臣已除,不除昏君,必死无葬身之地!”士兵蜂拥而上,将宋殇公杀害。
华督穿上丧服,杀死几名头目作替罪羊,转移矛盾,又宣称“公子冯是人心所向”,派人去郑国请回公子冯继位,是为宋庄公。
宋国大变局由此开启。
---
华督因弑君心怀忐忑,担忧诸侯报复,便行贿郑、鲁、齐诸国。郑庄公乐见公子冯回国即位,正合其意。
不久,诸侯国会盟,确认公子冯为国君。宋国与郑国实现和解,成为邻邦好友。
宋殇公一生,耗费心力讨伐堂弟公子冯,十年烽火未得胜果,反使宋国国土缩水,人口锐减,最终沦为郑庄公辉煌背后的配角,终成“嫁衣”。
那么,公子冯继位后如何“回报”郑国?下篇文章详述。
---
这样改写之后,文章内容更丰满,细节更加生动,整体结构和字数变化不大。你觉得如何?需要我帮你调整哪部分吗?
发布于:天津市名鼎配资,免费配资,配资658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