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杨得志将军始终心系着他那养育了他的故乡,以及他那些远在家乡的亲人。无论他身处何方,心头总有一份浓浓的乡愁和对家乡亲朋的思念。
在那个艰难的革命岁月里,杨得志的母亲早早离世,家境贫寒,父亲和几个兄弟姐妹也未能度过贫困和灾难的重重考验。唯一活下来的姐姐,至今依然在他心头萦绕,而他多年未曾见过她,不知道她过得好不好。
1950年,杨得志终于有机会回到家乡探亲。姐姐见到他时,拿出一张照片,说:“如今好了,这张照片终于可以再次见人了。过去若是让坏人看见,非得杀头不可。”那是什么样的照片,竟能让姐姐如此小心翼翼?
杨得志的家境异常贫困,他出生在一个十几口人的大家庭。家里只有父亲和叔叔有劳动力,而记忆中的他和家人常常为了食物而挣扎。家里人口多,但土地却少得可怜,单靠种田的收入,难以支撑一家人的基本生存。为了求得一线生机,父亲转行做了铁匠。他希望通过不分昼夜的劳动,能让家人脱离贫困的深渊。然而,那个战乱不断的年代,又有多少人能够买得起铁具呢?为了养活一大家子,父亲和叔叔每年都提着风箱和火炉,走街串巷,四处叫卖。然而,尽管父亲省吃俭用,几个月的积蓄也仅够他让杨得志去私塾学几天的课程。学到《三字经》和《百家姓》后,因家里实在困难,杨得志不得不中途辍学,跟着父亲学习铁匠手艺。
展开剩余74%别人家的孩子总是充满欢声笑语,而杨得志的家里,却是弥漫着无尽的哀愁与叹息。由于家里缺乏足够的粮食,家中一个个孩子相继离世。杨得志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弟弟妹妹们埋葬在哪里,只记得回家时,母亲常常满脸泪水,绝望地凝视着怀中的孩子,已经冰冷无力。
“骨肉分离,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事。”这句话杨得志深刻体会。贫困让他从小过早地背负起家庭的重担。白天,他和父亲一同在各家各户打制农具,晚上便在屋檐下、破庙里或大树下躺下,找寻一处能避风挡雨的地方休息。饿了,就向邻里讨要两口饭,或者拾捡剩饭剩菜。因长期风餐露宿,父亲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每到夜晚或下雨天发作,疼得几乎动弹不得。每当父亲的风湿发作时,他的脸庞常常痛苦得扭曲,额头上的汗珠如同雨点般滴落。杨得志看着父亲那痛苦的模样,心如刀割。每次发作时,父亲总是用铁锤砸地,转移注意力,地上也随之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深坑。尽管只是砸在了地上,这些深坑却似乎也深深刻进了杨得志的内心,他暗自发誓,一定要赚到足够的钱,给父亲治病。
不久后,母亲因生产过度虚弱加上长期的悲伤,也撒手人寰。母亲的去世让家里的情况更加艰难,杨得志不得不开始为生计奔波,甚至到了地主家里放牛。即便他没有犯错,地主也常常找茬责骂他,扣发工资,辛辛苦苦一个月,也只能拿到几文钱。为了生计,年仅14岁的杨得志和哥哥杨海堂决定去江西安源煤矿做挑煤工。这里的日子虽然比之前稍微好一些,但杨得志再次见识到了资本家的冷酷无情。每天天不亮就得起床挑煤,一直到深夜才能休息。等到发工资的时候,他才发现,自己辛辛苦苦工作了半年,工资却少得可怜。起初他以为是因为自己是新来的,还在“实习期”,但是无论他做多久,工资都没有任何变化,甚至连买回家的火车票的钱都不够。
“安源,是资本家的乐园,是穷人的噩梦!”他在心中愤愤地想。为了回家,杨得志和哥哥在火车站等了大半宿,终于爬上一辆运煤车,蜷缩在车里度过了一个寒冷的夜晚。
回家后的杨得志并没有改变贫困的现状,但他听说衡阳在修路,需要大量的工人,条件较好,便决定前往。哥哥杨海堂先去了衡阳,并写信邀请杨得志也去那里工作。尽管父亲担心他一个人去那么远的地方,最后在杨得志的苦苦请求下,才同意了。临别时,父亲一路默默地陪着他,杨得志看着父亲弯曲的腰背,内心的痛苦涌上心头。那一刻,他不禁泪流满面,心中充满了对父亲深深的愧疚与不忍。
“记住,不要冲动!”父亲的一句话在杨得志心头久久回荡。一路走,一路不舍,最终,杨得志踏上了前往衡阳的路。离开家乡的那一刻,姐姐杨桂泗一直默默跟在父亲身后,远远地注视着他,心里充满了不舍。她将一双亲手做的布鞋送给了他,并叮嘱他早点回来。
在衡阳,杨得志和哥哥都参与了工地工作,但不久之后,他们遇到了共产党队伍。当看到这些曾经欺凌过他们的人被打倒在地,杨得志感到前所未有的畅快。兄弟俩决定投身革命,加入了红军。杨得志记得那是1928年2月,在湘南起义中,他成为了红四军的一名通信员。虽然他和哥哥都参与了革命,但他们被分到了不同的连队,始终未能再见面。
杨得志从17岁起便开始了他在红军中的艰苦岁月。凭借着童年养成的坚韧性格,他在红军中迅速成长。从一名普通战士,到班长、排长、连长、营长,逐步晋升为团长。在艰苦的长征路上,杨得志为革命事业奋斗,不断提高自己在战斗中的能力。在一次与敌人交战时,他凭借着勇猛的姿态,成功从敌人手中夺取了武器。一直以来,他梦想着拥有一支真正的枪,而在这场战斗中,他终于得偿所愿。
1935年,杨得志参加了直罗镇战斗,凭借出色的表现赢得了毛主席的高度评价。那一年,他在陕北拍摄了一张半身照,作为给家人报平安的信物。然而,这张照片由于其红军的标志性服装,在那个特殊时期却成为了家人的巨大隐患。姐姐杨桂泗在收到这张照片后,既高兴又担忧,她知道若是敌人发现,弟弟很可能会遭遇杀身之祸。
然而,随着战争局势的变化,杨得志终于能够在1950年回到家乡探亲。此时,他已经是新中国的开国将军。乡亲们早早赶到,期待一睹这位英雄的风采。尽管他本打算步行前往老家,领略家乡的风景,乡亲们还是坚持让他乘坐轿子回家。面对这一切,杨得志只能笑着接受,但他并不愿让别人承受不必要的劳累。
回到家乡后,杨得志得知父亲、姐姐和叔叔都相继去世,心中悲痛万分。这些年来,他错过了和亲人团聚的时光,而他在战争中的每一次胜利,似乎都伴随着无尽的遗憾和痛苦。
在母亲的坟前,杨得志久久站立,回忆起母亲在他童
发布于:天津市名鼎配资,免费配资,配资658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